在城關區雁北街道雁西路社區,有一群平均年齡65歲的阿姨,她們是小區普通居民,身穿紅馬甲奮戰小區抗疫一線;她們已退休多年,但依然堅持發揮余熱、服務居民群眾;她們堅守小區黨員陣地,用實際行動讓“志愿紅”越發閃亮……她們,就是雁西路社區“雁媽媽”志愿服務團隊。
抗擊疫情
退休不褪色志愿服務群眾
“各位居民下樓做核酸啦!”清晨的溫度已頗為寒冷。天剛蒙蒙亮,雁西路社區志愿者劉菊蘭手拿小喇叭,穿梭在省公安廳家屬院的樓棟間,敦促大家下樓進行核酸采樣。
面對疫情突然襲來,劉菊蘭和志愿服務團隊的同伴們,積極配合社區開展疫情防控工作,認真做好核酸采樣、卡口值守、分發物資、信息收集等工作,大家都親切地稱她們為“雁媽媽”。
劉菊蘭、齊俊梅、曲蘭、李善娥、郭玉琴……在雁西路社區,說起這支退休不褪色的志愿服務團隊,無論是社區干部還是居民群眾,大家都是敬佩不已。
“我們都是小區的居民,更是疫情防控工作的志愿者!闭劦綀F隊的志愿服務,劉菊蘭感慨地說。作為雁西路社區的志愿服務團隊,“雁媽媽”的隊員們有一個共同優勢,就是熟悉社區每一條大街小巷,熟悉很多居民家的情況,明顯提升了服務社區居民的精度和效率。同時,還可以充分發揮“熟人”優勢,引導居民群眾支持、參與防控工作。
在疫情防控工作中,“雁媽媽”們充分發揮自己也是小區居民的優勢,利用小區居民微信群,用發送語音、視頻、信息等方式,鼓勵居民群眾,宣傳防控措施,凝聚抗疫的必勝信心。同時,還會把居民的一些意見建議及時反映給社區,起到了社區與居民之間紐帶的作用。
堅持10年
從舞蹈隊到志愿服務團隊
居住在雁西路一帶的居民很多都知道,如今活躍在社區的“雁媽媽”志愿服務團隊,是由廣場舞隊伍“美樂舞蹈團”發展而來。那么,從一支普普通通的廣場舞隊伍,到如今社區家喻戶曉的志愿服務團隊,背后又有著怎樣的故事?
“最開始的時候,我們大家組建了美樂舞蹈團,共同的理念就是舞動旋律、強身健體,發揮余熱,回饋社會!泵罉肺璧笀F隊長、志愿者劉菊蘭告訴記者,美樂舞蹈團組建于2012年,由雁西路附近小區業主、周邊熱愛運動人士自發組成,團隊的宗旨是全民健身、重在參與。
2015年11月,劉菊蘭和美樂舞蹈團隊員們在街頭路演時,被雁西路社區書記發現,后來受邀整隊加入了社區“雁媽媽”志愿者團隊。接下來,她們多次代表雁西路社區參加省級市級主流媒體、市體育局、市婦聯、市殘聯等單位組織的各類公益演出,連續四年參加了蘭州“國際馬拉松”賽事上的群體展演,讓“雁媽媽”志愿服務團隊在社區群眾中家喻戶曉。
平日里,雁西路社區成了“雁媽媽”志愿服務團隊的“大本營”。大家在社區活動室進行舞蹈訓練,積極參加社區的各類活動,多次在周圍小區開展維護環境衛生活動,組織志愿者為小區老人包餃子送溫暖,努力服務更多的社區群體,提供精神文化的志愿服務,真正完成了由廣場舞隊伍到志愿者團隊的華麗轉身。
32年黨齡
小區黨員陣地踐行初心使命
“小伙子怎么沒戴口罩呀?疫情這么嚴重,要把口罩帶好!薄艾F在疫情依然嚴峻,千萬不要聚集聊天!”在雁西路社區蘭州市公安局城關分局家屬院,“雁媽媽”志愿服務團隊的齊俊梅耐心勸導居民,講解防控政策,減少小區人員流動,落實疫情防控措施。
“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時刻,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必須沖鋒在前,與小區居民同在,在小區疫情防控、服務居民群眾中發揮先鋒模范作用!饼R俊梅是一名老黨員,已有32年黨齡。面對疫情來襲,她和隊友們一起沖鋒在疫情防控一線,堅守小區黨員陣地,全力守護居民群眾。
“‘雁媽媽’是我們的知心人!毖阄髀飞鐓^老年人群體比較多,“雁媽媽”志愿服務團隊能夠站在老年人的角度和居民溝通,為小區居民做心理疏導,耐心解答居民的問題,幫助大家安心居家抗疫,不僅減輕了小區疫情防控的工作壓力,對居民理解支持防控工作也是很大的激勵。
退休不褪色,離崗不離黨!把銒寢尅敝驹阜⻊請F隊沖在抗擊疫情最前線,堅守小區黨員陣地,凝心聚力守護家園,成為了防疫政策的“宣講員”、核酸檢測的“維護員”、摸排信息的“調查員”,用實際行動筑牢了疫情防控的堅強壁壘。
蘭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顏晨